資料來源:周祝瑛(2000)。猪肉攤上的教育家。臺北:南宏。
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大家一起來
今年(民八十九年)暑假之初,北市十一所國小校長穿著「天鵝湖」芭蕾舞裝舉行記者會,為了鼓勵孩子暑期中多閱讀課外讀物,校長們開學後將為學生獻舞作為回報。七月中教育部曾志朗部長發起全國兒童閱讀運動,以主動、自願及不強迫的原則,鼓勵孩童多讀課外書。而日前李遠哲院長又在「全民閱讀運動」系列講座中,鼓勵年輕人多讀書、多消化知識及多提出問題。從以上這些學者專家及教育工作者苦口婆心地推動閱讀活動中,我們社會大眾不禁要追問:閱讀真的那麼重要嗎?閱讀課外書真有助於個人的成長?會不會與課業發生衝突呢?
無可否認的,隨著影視媒體與電腦網路的發達,現在的孩子喜歡看電視、讀漫畫、上網路,越來越依賴圖像媒介,閱讀文字的機會大幅下降,想像力與創造力頗受影響。以筆者在大學任教的經驗來看,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寫報告時,詞不達意者不說,滿篇錯字、別字者更不在少數。每天下課後上BBS的時數遠超過正常的溫書備課時間。社會上也不太重視閱讀風氣,看看舒適的台北捷運車廂中,看書報者寥寥無幾。不只國內,就連美國的研究調查也顯示,國小五年級的學童每天花在閱讀課外書的時間,只占看電視的不到十分之一。因此有人將美國學童在許多國際學業競賽中成績落後的原因,歸諸於收看太多電視、回家功課太少及缺乏閱讀習慣等因素。而近年來的IQ測驗結果也顯示,與六○年代的成績相比,九○年代的學生雖然在空間推理能力上分數提高不少,但語文成績卻普遍下降許多。由此可見,無論中外,文字閱讀的人口深受影視電腦媒體的影響,已有下降趨勢。另一方面,根據許多先進國家的研究,喜愛閱讀的孩子,在認知、解決問題、與環境應對的能力上,遠超過不愛看書的小孩;尤其在國內以中文為主的環境中,其字型與字義比許多其它語文更為複雜,學中文有助於孩子的文化刺激及大腦發展。此外,多閱讀且及早培養閱讀習慣,不只可提供孩子更大的想像空間,加強與人溝通的能力,也有助於日後終身閱讀習慣的養成,成為終身學習的成人,並可防止思考老化等問題。
既然閱讀如此重要,是否大量閱讀書籍就夠了呢?其實不然。根據李遠哲院長的說法,透過閱讀,可以瞭解別人的經驗、滿足求知的欲望,但要真正「消化」閱讀的內容,才能釋放能量,避免腦中成為只會堆積知識的垃圾桶。從許多國內外的研究中也可看出,光是增加閱讀數量並不能保障獲取大量的字彙,其關鍵在於能否自閱讀中學到什麼?並且所學到的內容能夠在生活中加以活用出來(或者與生活經驗相結合)。換言之,閱讀的重點不只為了獲取知識本身(actual knowledge),而是在學習如何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技巧(knowledge acquisition)。套句哈佛大學迦納博士的說法:智慧的建立在於解決生活問題與創新觀念或產品。由於人的精力與時間有限,無法體驗所有的事情,因此才要透過閱讀,學習他人的經驗,做為個人解決生活問題的參考。
此外,閱讀最好以文字為主,因為經常接觸文字,可以增進一個人的表達能力,擴充個人解讀各種情境關係,並妥為應對的能力。尤其對於學齡前孩童的認知、理解能力的發展及語彙的儲存十分有幫助。反之,在另一項調查研究中發現,除非所看的電視節目為知性報導、新聞分析、或紀錄片等,否則一般國內所謂黃金時段的節目,對於增進兒童在知識獲取能力上毫無助益,甚至對學習產生負面效果。此點對於喜歡在晚飯後全家收看電視節目的父母而言,不啻是一項重要的提醒:希望孩子培養閱讀的習慣,恐怕不能只是叫孩子回房看書,父母卻坐在電視前觀賞節目。如何營造一個書香的閱讀環境,最好由父母從小陪著孩子一起閱讀課外讀物,即使在孩子學齡前階段,也可藉讀故事書,讓孩子養成愛書的習慣,這些做法對孩子的影響可說至為深遠。
最後,國內的閱讀運動是採取主動、自願及不強迫的原則實施,應是較為務實的做法。不過在國內升學主義迷思未除的環境中,如何鼓勵孩子不為考試或升學而閱讀,純粹以興趣為主,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選擇課外讀物,減少看電視、玩電動玩具的時間,養成每日閱讀習慣,家長、學校與社區是責無旁貨的。且讓我們一起來投入這項有意義的孩童閱讀運動,提升臺灣的公民素質,充實國人的精神文明。